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追寻毛泽东在长沙红色足迹,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组图)

时间: 2021/03/24   作者: 周志平 张译文   点击:

 

 

本网讯(马克思主义院 周志平 张译文)近日,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省级决赛落下帷幕,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提交的作品《追寻青年毛泽东长沙红色足迹 赓续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获得特等奖,排名第一,并顺利晋级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赛。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承办、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此届“挑战杯”赛特设了红色专项,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精心准备,创造了湖南农业大学历届参赛最好水平。

 

比赛现场

团队指导老师周志平曾长期在党校工作,任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对毛主席感情深厚,对中共党史非常娴熟。据周老师介绍,组队初期,团队全体成员就深入讨论参赛选题,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一定要学好党史,讲好党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而鉴于近些年在报刊中探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话题时,党的领袖作用强调不够,故而大家一致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袖、阶级和群众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领袖的历史作用。而作为湖湘学子、农大学子,选择从湖南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曾任湖南农大前身修业学堂教师的毛泽东作为本次红色专项活动学习、研究的主题,理所当然,势所必然。而选取青年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艰辛探索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更有重大现实意义。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青年毛泽东为什么能从一名改良主义者成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转变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这个转变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并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何意义呢?围绕这些问题,团队通过网络调研、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方法,奔波于长沙大街小巷,迎着初升太阳光辉而去,踏着清凉月夜而归,追寻着青年毛泽东在长沙的红色足迹,感受那风云激荡年代中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青年学子为救国救民的艰辛求索。2个多月的学习、调研,也成为一次独特的党史学习教育,加深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历史了解,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的感情,从中汲取伟人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守初心,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团队成员张译文同学说:“我们作为农大学子,作为长沙学子,生长在一代伟人成长过的土地上,有责任有义务去学习了解毛主席确立信仰之路的过程,向全国全世界讲好农大故事、讲好长沙故事。”刘毛毛同学认为:“毛主席确立信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研究他如何一步步确立信仰的过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毕业于湘乡东山学校的张家豪同学说:“作为主席家乡人,我有幸参与到本次挑战杯活动中,重温主席青年时期的长沙红色足迹。期间虽然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深受毛主席的感染,坚守初心,奋力前行。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承毛主席志向,坚守信仰!”

团队成员还结合本次调研,在思政专业课堂、主题团日活动等多个场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宣讲教育、调研感悟分享等活动,力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参加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毛主席 “读书要为天下奇”的志向,立奇志、读奇书、创奇事,努力练就一身本领,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赓续红色基因,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日后积极投身于农村,投身于基层,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审稿人:余婷婷)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