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百廿湘农•先贤之风】勤学苦练 潜心耕耘——走进“水稻育种专家”周汝沆(图)

时间: 2023/09/15   作者:   点击:

编者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饮水思源,不忘先贤;薪火相传,接力向前。本期【百廿湘农·先贤之风】专栏讲述“水稻育种专家”周汝沆先生的故事,望以小事叙人物展大义,追忆先贤风范。

勤学苦练 潜心耕耘——走进“水稻育种专家”周汝沆

副本 湘农青年.png

周汝沆出生于耕读相传的农村家庭,自小接受课工督耕的家庭教育。身居山水优美的农村,周汝沆自年少时就喜爱农村生活,同时也觉得农业生产落后,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因此矢志学农。1913年春,周汝沆考入浙江杭州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在校接触农学课目,深觉农学广泛渊博,更懂得学农的重要意义,这是他投身于农业的奠基时期。

1917年秋,周汝沆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周汝沆出于爱国热忱,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示威游行,曾和同学一道被反动军阀抓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关押了一个星期。从此,他除深深痛恨帝国主义和卖国贼以外,就更加埋首书案,为图国家强盛而多学知识。

毕业后参加工作期间,周汝沆深感个人学后之不足,于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育种研究室进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抗日救国的心愿,毅然提前于1937年秋季回国。

1950年3月,周汝沆任湖南大学农学院教授。自1951年至1958年在湖南农学院兼任农学系主任。1958年,国务院任命周汝沆教授为该院副院长,同年国务院又任命他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副主任,同时选为湖南省人民代表。

湖南农学院成立伊始,他即接收长沙丁家岭稻场的水稻原始材料共三千多个品种,连续进行了两年观察。为广泛捜集水稻杂交亲本,他于1951年专程赴广西采集了野生稻。1951年至1953年间,周汝沆教授对湖南当时栽培水稻的主要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并撰写了“1951—1953年水稻品种试验总结” 一文。这样,不仅为学校的水稻育种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而且也为教学提供了资料。

周汝沆很重视农业生产。或通过参加有关会议,或去农村作农业技术报告,或去农村蹲点,对发展农业生产都要提建议,谈想法。1956年,他在湖南省农业技术改革座谈会上,对水稻密植、排灌问题作的中心发言,他指出:“密植一般是能增产的。但是密植增产,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适当缩小行株距才有效果,超过了一定范围,则效果减少或没有效果,甚至减产。所谓合理密植,究竟如何就算合理,因为生产条件和技术,在不断改变,不应作一般的肯定。同时密植的有效分药率降低,每穗粒数减少,以致密植增产效果不大,这是应该研究的问题。”这些富有成效性的见解,对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农业科学教育方面,周汝沆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成立时,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有利条件,他积极建设好学校农场,深受师生的称赞。与此同时,他结合田间生产实践和参阅有关资料,编著《作物学》和《稻作学》,由中华书局出版,成为当时中等农业学校的主要参考教材。

在培养人才方面,他很关心青年学生的学习与进步。他在湖南农学院担任作物栽培学、水稻育种学的教学过程中,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留下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青年教师更是从严要求,无论审阅科研报告或讲课稿,不仅内容上认真推敲,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都认真改正。他培育了几代人,湖南农学院任水稻栽培课的刘鑫涛教授和在水稻育种上作出较大贡献的湖南农学院院长康春林教授,都是他门下的学生或助手。

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他任湖南农学院副院长期间,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该校的某些重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在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教学体系上迈出了一大步,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由学生记者徐婧婷整理,资料来源于各类史料档案、纪念文集和主流媒体公开报道,限于历史久远,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审稿:王薇薇 庹炼)


点击下载文件: